肿瘤标志物准确吗?
Tellgen
2019-06-24 14:23:08 阅读量:8137
在恶性肿瘤日益频发及体检筛查等健康观念日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的当代,肿瘤标志物这一“熟悉的陌生人”正越来越多地走入到我们的视野。
肿瘤标志物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关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意义的争议愈演愈烈,一方面拥趸者认为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早于临床表征前数月甚至数年发现早期癌症,对于癌症的早诊早治,争取治疗的关键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肿瘤标志物还是恶性肿瘤预后评价及复发检测的有效手段。
但在另一方面,常有人抱怨肿瘤标志物的准确性欠佳,癌症患者中可能会查不到肿瘤标志物,而健康人反而也会有肿瘤标志物的异常。为什么人们对肿瘤标志物的观点如此分裂?肿瘤标志物测癌到底准不准确?今天,小景就来与大家扒一扒肿瘤标志物准确度这个话题!
下定论前,我们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
1、肿瘤标志物的正常值范围是如何确定的?
事实上,包括肿瘤标志物在内的几乎所有检验指标正常值范围的确定都是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得到,这一“正常范围”是只覆盖了95%正常人测量值的浓度范围,因而另外5%的正常人可能会出现测量值不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况。这是一个系统bug,没办法了~
2、不可否认的——肿瘤标志物指标本身的局限性
肿瘤标志物种类众多,指标特性千差万别,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劣势。同种恶性肿瘤可以有多个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而同一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会出现在不同恶性肿瘤中。
单个的肿瘤标志物指标本身确实存在局限性。如癌胚抗原(AFP)尽管是公认的原发性肝癌(HCC)检测的特异性指标,但其也仅能检出约70%的HC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肺癌检测的重要指标,其在60%-80%的小细胞肺癌中有异常升高,然而NSE在多种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中也同样有高阳性率。又如卵巢癌检测的经典指标CA125水平受女性月经周期影响很大。
因此一般来讲,临床多使用几种优势互补的肿瘤标志物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如用于肺癌检测的CEA、CYFRA21-1、NSE 3项组合),可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3、被传坏的肿瘤标志物准确性
总的来说,肿瘤标志物用于恶性肿瘤诊疗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现今也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在人类抗击癌症的征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肿瘤标志物绝非完美,在100个早期恶性肿瘤中也许只能揪出70-90例,在器官炎症中也常会有升高,甚至在健康人中也会有少量异常。也许恰恰是由于这小部份的不可磨灭之殇,放大了部分人对“肿瘤标志物不准确”的认知,此即所谓的“坏事传千里” 效应吧。
4、理想的早期肿瘤检测手段在何方?
理想的肿瘤检测方法应该是能在早期100%准确地对恶性肿瘤与否进行鉴别。然而很遗憾,人类目前尚未能发现这样的检测方法。B超、MIR等影像学方法对腹部、盆腔等恶性肿瘤具有较好地辅助诊断效果,但准确率也仅70%左右。内窥镜是消化道肿瘤筛查诊断地有效方法,但其适应症比较局限。CT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肿瘤影像学诊断方法,如LDCT是广受公认的肺癌筛查诊断地的敏感方法,其可以发现小至1mm的肺部结节。但是这些肺结节中90%左右为良性,而面对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LDCT却无用武之地了。近年来,CTC、ctDNA、基因甲基化检测等新型癌症检测技术正在蓬勃发展,目前肺癌SHOX2+RASSF1A基因甲基化、肠癌SEPTIN 9 基因甲基化检测已成功实现商业化。在未来,探索理想早期肿瘤检测的路上仍需砥砺前行!
本文为上海透景(Tellgen)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